冉牛等三人偏重德性,子夏等三人偏重于文學。古代的所謂文學,主要是指傳述學術思想而言。可不要把古代的“文學”兩字用現代文學的含義來理解,那就錯了,因為他們三人偏重于傳述孔子的學術思想。在孔子去世以后,他們繼承孔子的學術,到處講學。像子夏的學生中就包括了梁惠王的祖父,也就是開創魏國的魏文侯,可見子夏在河西講學名氣相當大。
而冉牛等三人的重德性,也不像現代的觀念,說這三個學生不跳舞,不打牌,不打架;假如這樣,那不是德性好的要旨,而只是守規矩而已。對于這樣的學生,雖然會給他很高的操行分數,而心里也許會認為他太拙了,將來也不一定會成大器。
真正的德性,是很高的涵養。像冉牛,孔子認為在自己的學生當中,只有他足以擔當大事;閔子是孝行第一;顏淵是道德第一,都是無可批評的。就好比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中,舍利弗智慧第一,目犍連神通第一,富樓那說法第一,須菩提解空第一,迦旃延論議第一,大迦葉頭陀第一,阿那律天眼第一,優波離持戒第一,阿難多聞第一,羅睺密行第一,等等。所以說,冉牛政治第一,閔子孝順第一,顏淵德性第一,這三個人“具體而微”,大體像孔子,不過分量沒有那么重。假如德性也可以衡量,那么若孔子的德性有一噸,他們沒那么多,也許只有幾百斤或幾十斤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