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另一書上所看到的是,他在似夢非夢中聽了那個老先生的話后,這一驚,汗出如雨,濕透重衾,從此病就好了。所謂“濕透重衾”,就是說出汗太多,濕透了被褥。但是這位夢中指點他的高人卻不肯留名,羅近溪再三問他,他只說泰山丈人而已。因此這也成為同時代的學者攻擊羅近溪的借口。因為在那個時代,這一類什么丈人、什么先生等稱呼,不是道家仙家的代號,便是在家學佛者的別稱。羅近溪的一生,接近佛道兩家的奇人異士很多,這些都可作為忌妒他、攻訐他是偽學的證據。千古學者們的猜忌、相輕相攻,有時比起一般沒知識的人們因利害而互相攻擊還要可怕。看通看穿了的人,及早拔足抽手,以免落進漩渦而不能自拔。
我們引用羅近溪的例子,可以看出他的修行弄得心身皆病。一般人的許多病痛,都與心理作用有密切的關系,要講究養生的人必須了解這一點,這里舉出羅近溪的目的是希望不要把孟子“不動心”這一句話,再像羅近溪一樣,弄錯了方向。
再說,即如佛道兩家講修養工夫的人,也是一樣需要注意。一般人標榜“無念”的觀念,大多都是根據《六祖壇經》上斷章取義而來,經訛傳訛,誤已誤人。其實,六祖對自己所謂“無念”一詞,作過更深一層的解釋,所謂“無者,無妄想;念者,念真如”,并不是說要做到如木頭石塊一樣的什么心都不動。 |